1. 首页 > 专栏观点

法国vs英格兰数据分析-法国vs英格兰比分分析

意大利很弱,英格兰很强,全方位分析到底谁能最终捧杯

法国vs英格兰数据分析-法国vs英格兰比分分析

意大利很弱,英格兰很强,到底谁能最终捧杯?废话少说,从各方面来分析一下:

1、经验:意大利9分,英格兰7分。

近20年的欧洲足坛。德国,西班牙,法国。轮流坐庄,引领风骚,甚至连比利时克罗地亚也辉煌一时。但是意大利经常能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决赛也进过多次,甚至还拿冠军。相对来说英格兰成绩要惨淡的多,18年世界杯拿到第4名,已经是最好的成绩了。所以意大利示弱不弱,经验占优。

2、教练:意大利9分,英格兰8分。

曼齐尼作为冠军教头,对意大利的改造非常的成功,让人耳目一新。加强进攻的同时并没有丢弃意大利队坚固的防守,让整治意大利更加的全面均衡。有人说索斯盖特运气好。碰上了英格兰队人才井喷的时代。但是英格兰队兵强马壮,仅仅是这一届大赛吗?以前一直都是这样的局面,看看以往阵容:

取得了什么成绩呢?个人认为索斯盖特虽然执教履历不怎么样,但是对球队的改造还是很成功的,特别是防守方面。连续的零封就说明问题。但是最终还要经过决赛的洗礼才能说明。所以暂时教练还是意大利占优。

3、年龄:英格兰9分,意大利8分

1、锋线

英格兰:斯特林26岁、凯恩28岁、萨卡19岁,合计73岁,平均年龄24.3岁

意大利:因西涅30岁、因莫比莱31岁、基耶萨24岁,合计85岁,平均年龄28.3岁

2、中场

英格兰:芒特22岁、赖斯22岁、菲利普斯26岁,合计70岁,平均年龄23.3岁

意大利:巴雷拉24岁、维拉蒂29岁、若日尼奥30岁,合计83岁,平均年龄27.6岁

3、后防

英格兰:卢克肖26岁、斯通斯27岁、马奎尔28岁、沃克31岁,合计112岁,平均年龄28岁

意大利:埃莫森27岁、博努奇34岁、基耶利尼37岁、迪洛伦佐28岁,合计126岁,平均年龄31.5岁

虽然年纪不是主要决定因素,但是毕竟足球是年轻人的运动,而且大赛赛程基本上是3-4天一场,淘汰赛还有加时,对意大利,特别是后防二老是个考验。但好在意大利年龄也不算太大,可以用经验弥补,所以这一单项只是略孙逊一筹。

4、进攻与防守:英格兰9.5分,意大利8分

这两队能进入决赛,进攻和防守都值得信赖,虽然我没查具体数据,但肯定都是本届杯赛排名前列的。两队防守基本很少出错,相比来讲英格兰进攻更强,中路有支点会抢点,边路可可突可传能射门,中路渗透传导力不赖,手段多样,可实行立体打击。特别是两边斯特林和萨卡如果在后防两老之间游走,那么基耶里尼和博努奇很难保证90分钟不出错。这一环节英格兰优势明显。意大利打身后很难对英格兰年轻快速的英格兰防线造成致命危机。

5、天时地利人和:英格兰9.5,意大利8.5

天时地利肯定是英格兰占全了,主场作战。意大利的球迷只能进场1000人,完全淹没在英格兰球迷的海洋当中,很难掀起浪花。至于人和这个目前很难讲,因为半决赛晋级过程引发的争议,听说目前欧洲的支持情况是这样的:

但我要说的是虽然丹麦表现的也很不错,同情弱者也应该有个度,不能忽略了事实去人云亦云。英格兰虽然晋级的方式缺乏说服力,但完全配得上。因为两队的发挥和数据统计来看,英格兰不能说完全控制了比赛,但绝对是更主动占据优势的一方。

数据不会骗人,射门13-5,控球58-42,危险进攻75-25,任意球33-13,看了之些数据大家还会认为英格兰配不上晋级吗?反过来如果英格兰因为这样的事情而被淘汰了,那岂不是更可惜?所以我觉得英格兰晋级是合情合理的。

除却球迷和各方支持率,裁判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大家记得1966年英格兰拿世界杯冠军的情形吗?英格兰都已经预计好夺冠之后的庆祝了,首相宣布如果夺冠全国放假一天,势在必行了都,所以呢,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的。当然我也希望这是一场精彩公正干净的比赛,大家好好享受。

最终得分:英格兰44>意大利42.5,预测英格兰胜出,如果拖到加时,胜负难料。

其他参考:

贝利预测意大利队夺冠

穿白色队服的基本上表现都不错

南美洲的东道主已经被阿根廷干掉了

世界杯四强身价榜(哪支球队最值钱?)

随着世界杯的进行,各支球队的实力和身价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四强中,哪支球队最值钱呢?以下是世界杯四强身价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法国

法国队是世界杯四强中身价最高的球队,其总身价高达14.6亿欧元。法国队的主力球员包括姆巴佩、格列兹曼、博格巴等,他们的身价都在1亿欧元以上。

2.英格兰

英格兰队的总身价为12.9亿欧元,位列世界杯四强第二。英格兰队的主力球员包括凯恩、斯特林、阿里等,他们的身价也都在1亿欧元以上。

3.比利时

比利时队的总身价为11.7亿欧元,位列世界杯四强第三。比利时队的主力球员包括阿扎尔、德布劳内、卢卡库等,他们的身价也都在1亿欧元以上。

4.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队的总身价为9.5亿欧元,位列世界杯四强第四。克罗地亚队的主力球员包括莫德里奇、佩里西奇、拉基蒂奇等,他们的身价也都在5000万欧元以上。

如何查询球员身价?

在了解世界杯四强身价榜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询球员的身价。下面是一些查询球员身价的网站:

1.转会市场():这是一个专门查询球员身价的网站,不仅提供球员身价的查询功能,还提供球员转会记录等相关信息。

2.CIES足球观察():这是一个由瑞士洛桑国际足球历史和统计学研究中心创建的网站,提供球员身价的查询功能和足球数据分析。

3.ESPN():这是一个美国体育电视台的网站,提供各种体育新闻和赛事直播,也提供球员身价的查询功能。

求法国出现可能性

先看A组积分榜:

球队 胜 平 负 积分 净胜球

乌拉圭 1 1 0 4 3

墨西哥 1 1 0 4 2

法国 0 1 1 1 -2

南非 0 1 1 1 -3

最糟糕的是,最后一轮是法国和南非这对难兄难弟PK,乌拉圭和墨西哥两队则要比谁更黑。乌墨两国如果打默契球,联手打平则携手出现,但墨西哥队恐怕并不愿意,因为打平他们将以净胜球的劣势排名小组第二,那么进入淘汰赛就将对阵B组第一,很有可能是阿根廷,所以为了避开阿根廷队,墨西哥也许会争取胜利,而且他们也有这个实力。那么如果乌拉圭输了,法国队赢了,还要看怎么输怎么赢的,乌拉圭输三个球,法国队赢两个球双方的净胜球数会相同,但是这也没用,因为进球数法国还是处于劣势,只有乌拉圭三球负法国队三球胜才有可能晋级第二轮,但现在看法国队的状态,只要不输给南非队就算发挥出水平,所以,法国队基本上是可以提前回家了。南非队也一样,乌拉圭输三球,他们赢三球,他们就会凭净胜球多晋级,否则可以就地解散,就近回家。所以这个组,墨西哥基本上可以确保,法国和南非只能期待奇迹。

(论述题)英国和法国经济主要特征的异同

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初探

对于对增长的关键问题感兴趣的经济史家而言,比较方法应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务在于分析不同变量的运动,考察它们各自对经济革命的影响,那么,就此范围而言,比较几个国家的经验必定会大大拓展其研究领域,增强其提出——或检验——假说的能力。然而这种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极少数例外——得到运用。笔者欲在这篇文章中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讨工业革命的起源这一重大问题,但笔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轻率。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国家,而且这一成就是通过它自己的努力、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自发达到的。但对于如何解释英国人经济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各家众说纷纭。如果将18世纪的英国经济和另一个国家——法国(由于当时它是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因而是最好的选择)的经济作系统的比较,人们就会更为清晰地发现那些只有英国才具有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现象。

第一个需要指出的关键问题是,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的领先地位和法国的落后状态已经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突然出现的。两国之间的差距在18世纪初,即路易十四时代结束时就已经十分明显。为解释两国之间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以长时段(即远溯至中世纪)来考虑到这一问题。这里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但至少我们可以指出17世纪的客观形势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这至少是18世纪初两国之间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约翰?U. 内夫提出,英国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原因在于,它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国不同的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它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它的领先地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早两个世纪。但他的论点在英国受到批判,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内夫想象出来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术发明的意义,以及少数新工业的增长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业外,其他的都无足轻重,而且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毛纺业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最后,他还大大高估了企业组织中少数非代表性的大企业的意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内夫指出了1540年后英国煤炭产量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意义,这就导致了一些新技术的产生,而这是欧洲大陆完全陌生的,如炼焦炉。这种新的矿物燃料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推动力,而法国却缺乏这种推动力。另一方面,正如内夫提到的,1540-1640年间,英国工业产量的增长要比法国快。1640年起,英国在矿业和冶金业产量方面居于绝对优势,玻璃、毛纺品等人均产量、甚至整个工业的人均产量高于法国。

不过,两国真正的差异是在1640年后而不是在这之前发生的。在法国,正如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纪的悲剧”使这段经济史上十分暗淡。在经历17世纪头25年的相对繁荣后,1630年代开始了漫长的萧条衰退时代,世纪中叶的投石党运动期间经济几近崩溃,这种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720年代。百年之内,价格低落,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频繁而深刻的经济和人口危机,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货紧缺,这些都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影响了地租价格和利润——失业和贫困化,这些众所周知的现象造成了工业生产的停滞甚至是下降,P. 古贝尔和P. 德永在两个大型毛纺业中心博韦和亚眠都清晰地看到了这种状况。在博韦,1624-1720年下降额约为40%,亚眠的工业活动在投石党运动期间陷于停顿,1680年之前都没有回复到世纪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区的命运稍好,我们仍得承认,,1630年后的萧条是漫长和深刻的。由是观之,科尔伯的工业化政策实在是同这种萧条作斗争的无奈之举;但由于当时条件恶劣,通货紧缩、价格不振,收入和消费呈下降趋势,他的努力换来的只是个半失败的结果。诚然,有些工业举措保留了下来,以后还有所发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绒业——,但很多新办企业都很快衰落并消失了,总体来说,如果科尔伯时代整个工业有所发展的话,那也是很不稳定很不明显的。近来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国工业有复苏的迹象——人们长期以为路易十四是个灾难性时期——尽管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频繁的饥馑和新教徒的流亡。我们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业家精神,通货紧缺有所缓解,法国在西班牙美洲开辟了新的市场。无疑,这些复苏迹象是1715年后增长的先声,但它仍然受战争和饥馑的灾难限制。即使能在17世纪的法国经济中找到某些积极方面,但总的说来,整体形势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1715-20年间法国的人口低于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峡的另一边,17世纪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近来对法国经济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观主义方面有强弱程度的差异的话,那么英国史家总的说来对其国家的经济发展持温和的乐观主义看法.

当然英国也没有能避免17世纪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经历过几次停滞和困难时期,如1620年代,内战时期,同路易十四作战的某些时候;它的主要工业,毛纺业曾几度经历危机,其增长在整个17世纪来说相对微弱,贫困和失业造成了严重问题。但英国没有1630年后法国所经历的长期剧烈频繁的萧条。蔓延到整个欧洲的价格低糜只是在较晚的时候波及英国,比法国晚,约在1650年前后,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价格波动也不如法国剧烈,对经济的影响较小。F.J.非舍尔总结说,17世纪英国的工农业有了缓慢但明显的增长,尽管同期人头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后,还有很多法国所没有的其他发展迹象。如英国内部市场的扩大,这尤其得益于伦敦的发展,它比巴黎的发展更为迅速;“边境”各郡有了发展,如兰开夏郡的棉纺业的起飞也早于法国。最后17世纪英国外贸长期呈迅速的增加态势,这尤其是因为其早期的殖民扩张;1660年代起,英国成为重要的外来商品再出口国家,而同期法国的殖民地和殖民贸易几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于这缓慢但稳定的增长,到18世纪初,英国在几个重要的领域(尽管其现代性不容高估)已确立了对法国的明显优势地位。首先是农业。英国的很多地区已经展开了个中技术改良,产量比法国更高更稳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农业的歉收较少具有灾难性。随后是工业技术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带来的革新。17-18世纪之交,由于萨瓦里、纽科门和达比等人的资金投入,革新活动更为活跃。在外贸方面,英国不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绝对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队更为庞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更快。

最后,英国的优势也特别明显地体现在财政领域,国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经济结构方面远远领先于法国,路易十四也曾试图创办国家银行,但受到财政家们的反对而告失败,这些人认为这种银行与“纯粹君主制”不相容,后来约翰?劳试图人为地将英国的财政制度移植到法国,结果是场灾难。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认为英国已比除荷兰外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富裕,他估计法国的人均收入比英国低20%;一代人之后,在乌德勒支和约签订后不久,但尼尔?迪福就写道,英国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富庶的国家”。这些评论论据十足,因为17世纪英国经历了相对的繁荣和增长,但法国经济则是停滞甚至是衰退。不管这种差异的原因如何——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农村),政治形势,如投石党运动(远比英国内战的破环性大),路易十四战争带来的负担(在同同盟国家作战中法国耗尽了精力)比英国大——但这一事实具有根本性:当18世纪经济形势好转,法国经济开始增长时,法国同英国已经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了,同后者相比,它存在诸多的障碍和明显的滞后。工业革命只是漫长演变和发展阶段的顶峰,因此,为理解18世纪最后1/3阶段中英国经济的起飞,重要的一点是,英国已然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增长,虽然有过几次中断,但为期不长,而法国经济在一个世纪的萧条后才开始增长,到工业革命前为期不到半个世纪。用罗斯托的话来说,英国“起飞的准备”比法国更长,积累更多,更为成熟。因此,在1630年后“17世纪的悲剧”后,法国已经明显落后于英国,尽管它在18世纪的增长相对较快,但已经无法追赶英国了。

如果说17世纪两国的经济命运呈对比关系的话,那么从路易十四的战争结束到大革命的3/4个世纪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两国经济同时增长,我们所掌握的统计数据表明,英法两国增长的节奏惊人的相似。

从我们熟知的领域,即外贸来看,法国的增长甚至比英国快。

英国和威尔士的官方年均外贸额(进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间为1300万镑,1784-88年为3100万,即增长1.4倍。根据阿尔努的数字,1716-20年法国的年均外贸额为2.15亿利弗尔,1784-88年为10.62亿;几乎增加了4倍。当然,英国官方计算所依据的费率表比较连贯,因而能提供一个反映贸易大致状况的指数,而阿尔努的估算依据的是当时的现行价格,而这些价格在1730-80年间增长了约60%(至少农产品如此),因此阿尔努的数字应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国贸易的规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于英国。而且鲁杰罗?罗曼诺根据详细统计资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数字低于阿尔努的数字(年平均为1.55亿),这样一来,即使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法国在这3/4世纪的贸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间,法国外贸总额勉强达到英国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总量已与英国基本持平(当然人均数字明显低于英国)。

当然还应该考虑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国的外贸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长速度比英国快。另外,在几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域,法国在18世纪取得或维持了支配地位。法国通过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国大量输出工业产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国的首要工业品供应国;而英国只是垄断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贸易,范围有限;但英国控制了意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场。圣多明戈岛的甘蔗和咖啡种植发展迅猛,它们的价格低于英属安第列斯群岛的产品价格,因为英属各岛地力耗尽,价格提高,所以法国人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栈贸易,同时向北欧的再出口发展也很快。此外,总体来说,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市场鲜有成功,因为他们到处都遇到保护主义壁垒和法国的竞争;英国向大陆的再出口发展缓慢:从18世纪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国的“现代”工业品才开始入侵大陆,大陆贸易在英国外贸中所占的分额也在下降,从4/5降到不足一半。英国贸易的发展几乎完全得益于殖民地贸易,特别是同北美领地的贸易,到13个殖民地独立之前,英国工业品在那里几乎享有完全的垄断权。这种外贸的“美洲化”在较小程度上也适用于法国,尽管经历了七年战争的失利,法国的殖民地贸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间增长了9倍,但同欧洲以外的贸易额只占总量的38%。所以法国外贸的导向比英国更倾向于欧洲,同欧洲的贸易发展速度稍慢于总体速度,但明显高于英国同大陆贸易的发展速度。

但法国外贸的这种乐观主义图景应在几个方面打折扣。在这段时期——即七年战争以前——的前半期,法国的相对地位更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国贸易的发展“非产缓慢”(R. Davis),毛纺品和再出口停滞;只是从1748年起才迅速增长——1745-6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9%。法国贸易虽然受到“约翰?劳体制”的打击,它的起始增速仍与英国相近,约从1735年起,开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这是法国外贸的黄金时代。但七年战争突然打断了这一势头,战争期间法国的商业被“皇家海军”从海上驱除出去,总额降低了50%,而同时英国的贸易仍在发展。1763-71年,法国外贸强劲反弹,但主要是收复失地,但随后是70年代明显的停滞,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则明显后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国外贸才再次开始增长,并再创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溃。在英国方面,虽然70年代贸易减缓,美国战争期间又经历危机,但同七年战争后的法国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约签订后再次强劲增长,直到本世纪末。有迹象表明,70年代起,法国的竞争力减弱,丧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属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法国人损害特别大)。英国贸易的发展则更为稳定,因为它受战争的影响较小。

法国外贸的另一个弱点是它对圣多明戈的明显依赖,这个殖民地在80年代占法国殖民地贸易总额的3/4,占总出口额1/3的再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这个岛屿提供的。再出口对于英国也很重要,但不列颠帝国更为辽阔更为多样,它的殖民地贸易更为丰富,到1776年时,作为外贸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个殖民地人口增长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所需求的制成品量大类多。此外,英国出口中的工业品比例比法国高,1780年左右,两国的这个数字分别为2/3和2/5;在法国的出口产品中,咖啡、糖和酒居于首位,其次是纺织品和丝绸。有的研究者认为,法国18世纪贸易的增长纯粹是表面现象,对国民经济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它大部分只是商栈贸易。但不要忘记英国贸易也是如此,同时一些大港口,如波尔多、南特和鲁昂,它们的工业对殖民地贸易直接发生了影响,它们向那里出口奴隶所需的纺织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绳索等,为远洋船只提供大炮,而且作为乡村工业的中介者,这些港口还将农民带入国际贸易中。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法国工业产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场,同英国一样,贸易的扩张是工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

鉴于定量数据的不足和统计的不可靠,这一工作确实棘手。就英国来说,根据W. Hoffmann的指数,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尔的指数,英国贸易和工业实际产量的指数从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长1.17%;同期出口指数较为突出,从100上升到383。在法国方面,让?马尔舍夫斯基曾领导一个“法国经济计量史”小组,该小组至今只发表了一个临时性的数据,只涉及工业;根据这些数据,1701-10年10年间,法国的手工业和工业年均产量,若按当时价格计算,约为3.85亿利弗尔,1781-90间,年均为15.74亿,年增长率为1.91%。但经修正后的更为完善的增长率应降为1%,与迪恩和科尔的数字很为接近。这个数字与当时法国外贸增长的速度相符。从18世纪初到大革命之前,两国工业的增长节奏惊人的接近,如果我们比较双方主要工业的发展就会肯定这一看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